郭守敬望远镜(LAMOST,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是一架新类型的大视场兼备大口径望远镜,即“王-苏反射施密特望远镜”。它是由反射施密特改正板MA(大小为5.72米×4.40米,24块对角线长1.1米,厚度为25毫米的六角形平面子镜组成)、球面主镜MB(大小为6.67米×6.05米,37块对角线长为1.1米,厚度为75毫米的六角形球面子镜组成)和焦面构成。球面主镜及焦面固定在地基上,反射施密特改正板作为定天镜跟踪天体的运动,望远镜在天体经过中天前后时进行观测。天体的光经MA反射到MB,再经MB反射后成像在焦面上。焦面上放置的光纤,将天体的光分别传输到光谱仪的狭缝上,然后通过光谱仪后的CCD探测器同时获得大量天体的光谱。LAMOST应用薄镜面主动光学加拼接镜面主动光学技术,在曝光1.5小时内可以观测到暗达20.5等的天体,使其成为大口径兼大视场光学望远镜的世界之最。同时,采用并行可控的光纤定位技术,在5度视场,直径为1.75米的焦面上放置4000根光纤,同时获得4000个天体的光谱,使其成为世界上光谱获取率最高的望远镜。LAMOST安放在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该站地处燕山主峰南麓,位于河北省兴隆县连营寨(东经7小时50分,北纬40度23分),海拔960米。LAMOST在大规模光学光谱观测和大视场天文学研究方面,居于国际领先的地位。 仪器主要性能指标: 作为国家重大科学工程,LAMOST于2001年9月开工,2008年10月落成,2009年4月通过了中国科学院组织的工艺鉴定和建安、财务、设备、档案四个专业组的验收,并于2009年6月4日圆满通过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持的国家验收。LAMOST的建成,突破了天文望远镜大视场与大口径难以兼得难题,成为目前国际上口径最大的大视场望远镜,是我国光学望远镜研制的又一里程碑,显著提高了我国在大视场多目标光纤光谱观测设备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 2010年4月17日,LAMOST被冠名为“郭守敬望远镜”,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出席了冠名仪式,并为“郭守敬望远镜”揭牌。为推动LAMOST竣工后的工程调试与科学试观测工作的顺利开展,2010年5月31日,国家天文台成立了LAMOST运行和发展中心,下设观测运行部、技术维护与发展部、巡天与数据部和办公室。2011年5月,LAMOST光纤定位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总体精度优于0.45角秒,其中90%的光纤定位精度在1角秒之内,基本达到了光谱巡天观测的要求。6-9月,LAMOST光谱仪完成了定宽狭缝和CCD支架的安装调试,并对效率较低的光学元件重新镀膜。LAMOST整体效率有了明显提高,在硬件上已经具备开展先导巡天的能力。2011年10月23日,LAMOST正式启动先导巡天,并于2012年6月24日结束。2012年9月,LAMOST正式进入科学巡天阶段,并于2013年6月15日圆满完成了LAMOST第一年的正式巡天的观测任务,包括先导巡天和正式巡天第一年的光谱数据_LAMOST DR1数据集已于2013年8月底对国内用户和国外合作者正式发布。2013年9月,LAMOST正式巡天第二年观测已经启动,预计到2014年6月完成第二年观测任务。 |
-
无相关信息